是東北三省唯一進入全國區縣創新能力前50名城區 |
|||||||||||||
|
|||||||||||||
日前,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聯合發布2019《中國區縣專利與創新指數》之“中國創新百強區”榜單,在這場全國區縣創新能力“大比拼”中,前10席由廣東獨攬7席,其余3個名額被江浙奪取,南崗區緊隨其后,成為全國創新領域一匹“黑馬”,位列“中國創新百強區”第11位,是東北三省唯一進入前50名的城區。 專利授權量占全市半壁江山 “中國創新百強區”榜單是以我國除直轄市、港澳臺地區外的27個省所轄2769個區、縣作為創新主體,以專利分析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視角,對我國區縣創新能力進行測驗排名。 本次發布的指數在2009年至2018年近10年的公開專利總量(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基礎上,加入了能夠有效反映創新質量的發明專利占比、發明專利授權率、三種類型授權專利有效率等評價指標。南崗區因區域內高校發明專利較多、專利質量較好而躋身榜單前列。 據南崗區工業信息科技局副局長史英民介紹,2009年,南崗區專利申請量為2765個、占全市的53%;專利授權量為1323個,占全市的47%。到2018年,專利申請量為14650個,占全市的66%;專利授權量為7379個,占全市的61%。10年來,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勢,區域創新活力與日俱增。 作為全省科教資源大區,近年來,南崗區委、區政府積極搶抓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機遇,堅持“打科技牌、走創新路,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舉全區之力打造國內最長高科技產業經濟帶——創新創業大街,深入實施服務高校專項行動計劃,使更多的高校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南崗區委書記李慶表示,南崗區將充分利用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的優勢,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為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高位謀劃科技創新“政策特區” 打造省域創新創業高地。2015年底,南崗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面對發展空間不足的客觀現實,科學謀劃了“1356”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布局,提出“揚中心區位要素集聚之長,避項目落地空間局促之短;揚科技創新資源富集之長,克科技成果轉化抑制之短;揚經濟基礎厚重之長,補發展增速受限之短”,突出做好培育壯大“新字號”這篇大文章。 啟動創新創業大街建設。南崗區副區長孟繁東稱,搶抓哈市“強區放權”的難得契機,南崗區以開放的思維、創新的舉措,在體制機制、產業規劃、市場導入、政策措施等各方面,精心梳理設計“南通大街—大直街—學府路”創新創業大街建設的脈絡和路徑,委托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編制《南崗區高科技產業經濟帶建設發展戰略規劃》,制訂了《創新創業大街(2019-2021年)行動計劃》,努力把南崗區建設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的“政策特區”。 省市區三級共建抓聯動。為從體制機制上創新突破,南崗區積極爭取省市支持,形成了省市區三級協調聯動、合作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2016-2018年,市政府連續三年將打造“南崗雙創大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5月,南崗區在科技創新大會上簽訂了省市區三級聯合共同建設創新創業大街備忘錄。 “雙創大街”上升“國字號”任務。2018年初,科技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振興東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哈爾濱市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打造創新創業大街”。至此,創新創業大街正式開啟“國字號”創新之路。 服務“加速度”促高校成果“翻墻”轉化 “10分鐘創業圈”集結“雙創大街”。“雙創大街”上的領軍者——哈工程大學船舶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通過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包括環保型隔熱防結露涂料、HGR氣凝膠絕熱保溫材料、船艇靠幫作業輔助設施、金屬橡膠減振器、多功能艙室環境等多項科研成果的“翻墻”轉化,2018年經營收入近5000萬元。 不僅如此,擁有1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多項船舶行業第一的哈船科技,還為“雙創大街”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哈工程、哈工大、大連理工、北京交大等高校人才,通過公司構建的骨干持股平臺,引領有為青年投身到冰城雙創大潮中。 雙創載體集聚增長“覆蓋”高校。南崗區委、區政府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通過租賃、業態置換、合作共建等多種方式,深入整合創新創業大街沿線資源,著力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加速器。截至目前,全區各級各類創新創業載體增至80個,孵化面積達6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1250家。其中,高校主體創辦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達16個,普通本科高校孵化器建設實現“全覆蓋”。 如今,在南通大街—大直街—學府路這條“雙創大街”沿線,僅雙創明星——哈工大周邊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2個,占全區創新創業載體的1/4,入孵企業711家,約占全區入孵總量的70%。南崗區政府將位于哈工大對面的金工大廈,打造成“中國制造2025基地”,主要負責承接哈工大高科技項目,已有工大測控、工大雷信、超敏蛋白復合酶等19個高科技項目入駐。這些集聚在大學大所周邊的創新創業載體,成為承接大學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最有效、最便利、最快捷的載體和平臺,加速了區域內各種創新要素的快速集聚。受這種創新創業氛圍感染,黑龍江省工程學院、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等區域外高校院所也紛紛選址南崗區,建立大學科技園區。 打破“圍墻”深化校區融合。南崗區強力推進《“6+6+X”服務高校專項行動計劃》,通過“成立服務專班、建立會商機制、開辟綠色通道、出臺扶持政策、建立創投基金、組建孵化聯盟”等六大措施,著力構建“產學研用、科技金融、項目建設、政策信息、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六大服務體系,努力解決科技與市場信息不靈、對接不順、轉化不暢難題,先后幫助哈工大、哈工程、黑大、哈醫大等高校協調解決供暖、“黑小吃”、“僵尸車”占道等90余個問題。“加速度”精準服務轉化為推進發展的新動能。近三年,南崗區高校、科研院所有278項科研成果實現就地轉化。 借南山創新之火引領南崗“燎原”之路。“領跑此次創新百強區榜單的,正是在深哈合作中與我們結盟的深圳南山區。”李慶說,去年,南崗區已提出對標深圳南山區,全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探索在重點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建立終端受理平臺,進一步縮短服務半徑,營造更加優良的雙創新生態。“此次測評讓我們定位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更加堅定。”李慶說,南崗區通過積極探索一系列制度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舉措,研究制定了相關產業扶持政策,讓一切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要素加速集聚,讓一切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活力競相迸發,著力將創新創業大街建設成為推進區域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動機”。 |
|||||||||||||
(來源:哈爾濱日報) |